表现形式
清涧道情是陕北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,展现了清涧人的性格特质、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,具有强烈的精神凝聚力和地域认同感。
起源于明朝初年,清朝中后期发展为戏曲。
1874年,陕北道情在子洲及清涧等地盛行;
1875-1880年间,陕北秧歌剧和道情剧正式形成。
表现形式
2004年,清涧县被命名为“中国道情之乡”。
2008年6月,清涧道情(陕北道情)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
清涧县加强了传承与保护工作,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,制定了《清涧道情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方案》,并将其列入全县发展规划。
文旅局与文化馆组织人员对“道情窝子”进行调研,分类搜集、整理、归档道情腔调、曲牌及代表性唱段。
成立了清涧道情研究会和道情音乐协会,开展演唱、培训、比赛及理论研究工作。
县文化馆多次举办培训班,推动道情进校园、社区和乡村,并建立了3个重点道情文化生态保护区和11个传习所,对286名老艺人进行重点保护。
还重新拍摄录制了《十万金》《刘全进北瓜》《接婆姨》等经典作品,完成了6位传承人的纪录片。
截至2021年,全县有1个专业演出公司,4个民间剧团,8个广场演唱组织。
2021年,清涧县荣获“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称号,2023年清涧道情入选全国“一县一品”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。
1952年开始学唱道情。2005年获陕西省“十大民歌手”称号,2006年获清涧县道情民歌大赛特别荣誉奖,2013年获清涧道情大赛优秀表演奖。2018年,白明理演唱的传统道情《清涧道情联唱》登上全国曲艺周大舞台,并以《清涧美》获河北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昌黎民歌会最佳表演奖。他出版了“陕北道情、民歌”专辑三部,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内外节目录制,获得省市级奖项20多个,参与文艺演出100余场,并开办学习班,培训了500多名道情传承人和爱好者。2018年5月,被命名为国家级清涧道情代表性传承人。
详细介绍2...
详细介绍3...